近日,应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处及前沿院邀请,广州大学胡春教授、同济大学关小红教授、南开大学祝凌燕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颖君研究员应邀分别作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线上会议,同时基于赵进才院士工作室、西北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及生态环境材料与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学术交流。我校欧宝(中国)、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其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会议分别由欧宝(中国)学术院长王传义教授、院长助理陈庆彩教授主持。
胡春教授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在水深度净化与水管网输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果。针对水处理高能耗的国际难题,胡春教授作了题为《催化剂表面微电场驱动有机污染物能量利用的废水净化》的主题报告,详细系统的讲解了通过构建催化剂表面微电场,将有机物的能量以电子的形式引出,引发有机污染物的自由基链反应过程,从而对有机废水进行深度净化的低能耗创新技术。
关小红教授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化学领域的研究,尤其在Fe(VI)基水处理剂作用机制及强化技术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关小红教授针对Fe(VI)氧化TrOCs过程中Fe(V)/Fe(IV)贡献不清以及Fe(VI)对难降解TrOCs氧化能力较弱的问题,作了题为《掀浪:Fe(V)/Fe(IV)在Fe(VI)氧化和强化氧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启示》的主题报告,分别阐述了利用动力学研究和数学模拟探明Fe(V)/Fe(IV)贡献、利用单电子还原剂强化Fe(IV)氧化过程的创新突破。
祝凌燕教授重点开展污染生态化学、人体暴露及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针对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和多氟化合物带来的全球性环境及健康风险问题,祝凌燕教授作了题为《全氟多氟化合物:由电影“黑水”引发的故事》的主题报告,重点从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ASs)在环境中的演替特征,生物富及能力、过程与机制,人体暴露途径和风险等方面阐述了其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未来对PFASs的立法监管、毒理评估、替代产品与方案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刘颖君讲述了室内空气污染的特征与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室外大气化学先进在线测量技术应用于室内空气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科学认识,重点介绍了室内挥发性与半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暴露特征、动态变化规律及温度、通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及机制。
报告结束后,专家教授与参会师生就相关科研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激发了师生们的科研热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新闻小贴士:
胡春,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水深度净化与水管网输配。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SCI源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他引7000余次,连续多年入选ESI环境科学高被引学者,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关小红,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化学。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先后主持8项国家自然基金,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紫金全兴环境基金青年学者奖、ES&T的Super Reviewer Award,出版专著《高质量SCI论文入门必备-从选题到发表》。
祝凌燕,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天津市杰出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生态化学、人体暴露及污染控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及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重要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232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连续三年入选环境科学爱斯维尔高被引学者,授权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10项。
刘颖君,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荣获NASA博士奖学金、斯隆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MIT评选的CEE Rising Star,并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PNAS、Science Advances、ES&T等高水平学术期刊。